close

這是一本很有名的書,亦或,這是一個很有名的實驗,
史丹佛大學曾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這個實驗把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
給他們一人一塊棉花糖,讓他們選擇是要馬上吃掉棉花糖,還是等十五分鐘,
如果願意等,就可以再多一塊棉花糖當獎賞。
研究人員發現,能夠等待獎賞的小孩,長大以後,全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成功。


總歸來說,整本書就是在強調,"延遲享樂"的重要性,
白話文一點,有點像我們常說的先苦後甘。
其實這個概念我覺得我早就懂了,
當學生把書借給如珊看的時候,
她馬上說,她覺得我就是那個會等15分鐘的人,
而她不是。其實這個實驗真的是反映出人的個性,
對我而言這本書有點像"35歲以前要做的33件事"一樣,
寫了滿滿我都知道的東西,但我喜歡擁有這麼樣一本書,
可以與人分享,有人有和我一樣的見解與看法。


其實常常想和學生、朋友分享這種想法,
但就算已經擁有這種觀念了,很多人卻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
這種感覺有點像我以前看過的一個諷刺意味濃厚的笑話:
有一個網路笑話:聯合國出了一道題目,
請全世界的小朋友回答一個問題:「對於某些國家糧食短缺的問題,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結果,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小朋友會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非洲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糧食」。
歐洲的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短缺」。
拉丁美洲的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請」。
美國的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其他國家」。
中國的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自己的看法」。
現在的人,很少知道自己的看法是什麼,自己的未來想怎樣,自己的夢想是什麼......
說來有點諷刺卻又帶點可悲,


我常想,人生需要花最長一段時間來做的事情,
大概就是仔細思考,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自己的夢想又是什麼吧?
對我自己而言,當我立定志向選擇教職,
我就必須開始分析、評估,我究竟需要充實自己哪些方面的知識?
需要具備哪些資格?
我必須修讀教育學程,因此我必須去申請,
但申請必需擁有好的成績與相當的活動經歷,
因此我用功讀書,我參與系學會、學生會的活動,
一方面累積活動服務經驗,一方面累積人脈與穩健台風,
申請得以修讀後,我必須充實自己的專業智能,
因此我規劃時間進入研究所進修,另一方面藉由補習班的磨鍊,
充實教材的編撰與更多方法的教學,
為了能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我選擇辛苦的白天實習,晚上寫論文,
在同年齡,同學、同事都在閒暇,有時間交際、唱歌等等的時候,
我選擇~延遲享樂,
這是個困難的決定,也是個辛苦的過程,
總覺得有失去一些東西,卻說不出個所以然,
但之後的果實是甜美的,
同期的同學,有人才要去當兵,有人還在修讀學程,有人研究所還沒畢業,
我卻已經完成碩士、教程以及兵役了,
我能早同年齡的人一步到達人生的目標,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我選擇了延遲享樂的這條路,
當然,也許另一種想法是及時行樂,活在當下,
雖然見仁見智,但我覺得,可以將兩種不同的觀念擺在前面做比較,
相信能夠幫助我們,對於未來看的更清楚,更踏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ai-En Huang 的頭像
    Huai-En Huang

    神的孩子~全才Joshua

    Huai-En 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