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陽光普照的早晨,在Argentina旅館半開放式的用餐區享用我們的早餐。

一邊吃著早餐,一邊遠跳Dubrovnik古城區,另一邊則是洛克盧姆島,
在這樣的環境下渡過美好的清晨,好不浪漫。

今天主要的行程,都會在另一個國家蒙地內哥羅渡過,也就是俗稱的黑山國(照英文字面翻的)。
沿著海岸線一路向南,沿途的美景彷彿來到了南義的阿瑪菲。


>

>>
開了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一過海關,司機便趕緊找個休息站讓大家的膀胱可以休息解放一下。
本團的超級血拼部隊,看到了馬路對面的Mall,頭也不回地直接穿越馬路。

只能說購物真的會讓人有種爽快的感覺!

休息站裡賣的KARS種類也是千奇百怪,
只是怎麼感覺反而是在非克羅埃西亞的地方比較常看到KARS?難道他們都外銷嗎?

OK,等大家都買爽尿夠了以後,我們就上車繼續趕路囉!
今天的第一站是蒙地內哥羅的招牌景點科特(Kotor)。
不少人若是來蒙地內哥羅的時間有限,那就只會選擇科特,所象徵的代表性與重要性便不言可喻。

來科特,就不能不欣賞她美麗的峽灣景色。
大多數人提到「峽灣」,不是想到北歐的挪威,就是大洋洲的紐西蘭。
然而這兩個國家分處南北半球的高緯度區域,所以擁有經由遠古時期冰河切割所形成的景觀。
但位於東南歐的科特卻能擁有如此美麗的峽灣,堪稱是上帝美麗的創造和最巧妙的安排。

從Dubrovnik到Kotor有兩種走法,一種是走陸路,也就是搭乘遊覽車。
另一種則是走水路,也就是撘乘渡輪。雖然水路比較省時,陸路比較耗時,
但內行人都知道,想要完整體會峽灣的美,還是要走陸路。
雖然拐彎很多,時間較長,但能近距離地欣賞上帝所創造的鬼斧神工,還真幸福!


途中剛好有一塊空地能停車讓我們拍照,司機當然不放過這個大好的機會。
於是大家都下去拍拍美麗的峽灣景致,



只是此時莫名地有種奇怪的Fu~

就借一下芷芸的照片來讓大家開開眼界吧!

請問是誰會在這種將近40度高溫的天氣下買毛帽?買毛襪?買手套?買圍巾?
難道是因為太陽太大所以頭都燒壞了嗎?
我真的不懂,完全不懂,一直到現在都還是不懂……

科特峽灣裡,還有兩個非常特別的小島。
分別是聖石女士島(Lady of Rock Island)與聖喬治島(Island of St. George)。

兩個島各自有屬於自己的傳奇故事。

聖石女士島是個人造島,相傳從550多年前開始,附近的居民每逢7月22日,
都會帶著一塊小岩石來到這裡,然後朝峽灣中露出水面的一塊岩石丟擲。
原本的意思是祈禱前程似錦,但因為石塊一直不斷的累積,逐漸形成了一個小島的樣子。(說真的,有點唬爛
後來一位在當地遭遇風暴的漁民,曾目睹在這浮出水面的石塊上,
出現了聖母瑪利亞指引方向而讓他平安度過風浪。
1630年,居民為了感念聖母長久以來的保護與帶領,便決定在島上興建教堂一直到今日。

以上是從旅遊書上抄下來的,不過寶兒姊說的又是另一個版本。
相傳當地居民,只要有人犯罪,那個人就要拿一塊石頭往水中央丟,
經年累月下來,大量的石頭累積成一座小島。
只能說哇哩勒這個比剛剛那個更唬爛,犯罪可以丟到變成一座島,
我看這附近的居民通通都抓去關好了。

另一個較小的天然島嶼就是聖喬治島。島上種滿了松柏,一間不大的本篤修道院隱身其中。

相傳曾有衣位派駐在島上的軍官,和附近村莊裡的少女相戀,進而互許終身。
但卻在一次清晨的攻擊事件中,誤殺了自己的未婚妻。
這位軍官在傷心之餘,便決定留在島上擔任修士,最後抑鬱而終。


思緒彷彿還停留在兩個小島的故事裡,人客啊!科特到囉!
首先出現在眼前的,是壯觀且綿延整座山頭的古城牆。

整座城牆環繞山頭,守護著山腳下的科特古城。城牆全長4.5公里,除了往山上延伸,
另一頭的入海口處也建有碉堡,可見科特無論在歷史上的哪個朝代,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與經濟地位。


>
關於科特的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前100年的古羅馬帝國時代。
中世紀時,由海上強權威尼斯大公國所統治,科特的發展瞬間突飛猛進,
各式各樣的建築風格,如羅馬式、拜占庭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等,
都在科特這個不大的城市裡大放異彩。

科特有「小Dubrovnik」的稱號,不過規模比Dubrovnik小且低調許多。
歷史上雖然城牆幫科特躲避了許多戰火的侵襲,但1667年那場大地震(寫到哪都要提的地震),
幾乎震毀了科特四分之三的建築。而地震引發了大火,罹難者的屍體更引來無數的老鼠,
隨後又爆發嚴重的鼠疫。據說當時原本有12000人口的科特,頓時僅剩3000人存活。

這裡的陽光比克羅埃西亞任何一個地方都還要強烈,更甭提和斯洛維尼亞比了。
一下車,大家都各自找樹蔭下掩護,只有領隊寶兒姊堅強地一頂帽子走天下。
在等領隊電話聯繫Local的時候,大夥兒便去四周尋找廁所,結果在城門旁就有一個公廁,
只是又髒又噁又要付費,大夥兒所幸使出憋尿的功夫。

科特總共有三座城門,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即將通過的西門,又叫海門。

建於1555年威尼斯大公國殖民時期,融合了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兩種風格。
城門上「21-XI-1944」的字樣,是二次大戰科特從德軍統治下解放的日子。

穿越城門後,第一個出現在眼前的,就是時鐘塔和武器廣場。

鐘塔建於1602年,前面有個三角形的柱體就是「羞恥之柱」。
跟在Zadar和Sibenik看到的石柱意思相同。

武器廣場則是科特古城最大的廣場。因威尼斯統治時期,武器都會在這附近修理而得名。

>

還在聽導遊解說的同時,遠處忽然傳來一陣樂儀隊的演奏聲。
一群穿著軍服與傳統服飾的人從城門外進城,大家趕緊開啟錄影功能,深怕漏掉這個難能可貴的畫面。

結束後大家當然忍不住問一下導遊剛剛那是為啥表演?導遊說是為了慶祝今天7月13日獨立日。

這座宅邸叫做Pima Palace,建於17世紀。
在古城內有不少像這樣過去是有錢人家的宅邸,各有名稱建造時代也不同。
後來都被政府徵收為國宅使用,不過政府機關都會很用心地把原名和建造年代公告在外牆上,
算是對原屋主的尊重也是對古蹟資料的一種保存。

科特最具代表性的教堂,就是St. Tripuna教堂。
儘管科特人大多信奉東正教,但最重要的教堂還是這座天主教堂。
傳說威尼斯商人在西元809年時,從土耳其帶回了3世紀基督教聖徒St. Tripuna的骸骨。
卻在科特灣遇上風暴,於是便在此地為St. Tripuna蓋了一座臨時庇護所。
只是沒想到每次準備要離開前往威尼斯的時候,天氣就會變壞使得船隻無法順利出海。
從此St. Tripuna的骸骨便被安放在科特,並成為科特城的守護神。
由於St. Tripuna是基督宗教共同的聖人,
所以即便是不同教派的東正教與天主教都還是共推St. Tripuna為科特的守護神,
這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宗教溝通與共識。

St. Tripuna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166年,以克羅埃西亞科楚拉島上的石灰岩所建。
歷經多次翻修,期間也經歷了1667年和1979年的毀滅性地震,使得鐘塔與部分立面都受損。
教堂主體是羅馬式,之後修建的右邊鐘塔則為巴洛克式。

>
教堂內部還有15世紀所建造的祭壇,以及濕壁畫等。可惜裡面不能拍照,
所以只能拍到門口,其他的就留給大家自行想像囉!


穿過巷弄,我們經過了一間海事博物館。博物館這座建築本身就是18世紀一位貴族的宅邸,

從外牆上的巴洛克式陽台,可以想像當時屋主的身份地位。
博物館展示了許多船艦模型以及與航海有關的資料。據說科特自古以來就是以高度的航海術而自豪。
甚至在17世紀時,俄羅斯的彼得大帝還曾派遣留學生來此學習航海技術,足見科特在航海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途中看到攤販有在賣的明信片,趕緊挑一張寶兒姊特別推薦必買的明信片──「蒙地內哥羅男人十戒」。

為了看懂我們當然買英文版的囉!就由小弟來為大家翻譯一下吧!
NO.1:男人生來就很累,男人生活的目的就是為了休息。
NO.2:男人要愛你的床如同愛你自己一樣。
NO.3:白天要儘可能的休息,晚上要儘可能地睡覺。
NO.4:千萬不要工作,工作會害死你!
NO.5:如果你看到有人在休息,記得和他一起休息。
NO.6:儘可能地不要工作,或是儘可能地將工作推給別人。
NO.7:儘可能地待在陰涼處休息,不會有人因為休息而喪命。
NO.8:工作會害你喪命,千萬別英年早逝。
NO.9:如果不幸的你忽然有想要工作的念頭,先坐下來,冷靜一下,沉澱思緒,讓這樣的想法離開。
NO.10:當你看到有人在吃喝玩樂,儘可能地靠近他們、參與他們;當你看到有人在工作,儘可能地遠離他們,千萬不要打擾他們工作。

看完我除了快笑死之外,還真佩服蒙地內哥羅的男人去哪想這樣的梗。
轉一個彎,我們來到聖路克和聖尼古拉教堂。

比較氣派又大間的是聖尼古拉教堂。歷史並不悠久,建於20世紀,屬於新拜占庭式風格。

另一座較小年代較久遠的是聖路克教堂。

同樣屬於東正教堂,建於1195年,
兼具仿羅馬式與拜占庭風格,是少數在1667年大地震中,沒有遭受波及的建築。


東正教和天主教教堂最大地差異點,就是天主教教堂裡面會有靠背長椅供信徒使用,
而東正教則是完全沒有座位,從頭到尾都是站著作禮拜。他們認為這樣才是對上帝最崇敬的方式。

除了用繪畫風格區分兩種教派,也可以從十字架的形狀來快速分辨。
東正教的十字架是「+」,上下左右平均長度,類似數學符號裡的加號。
而天主教等基督宗教,則是大多使用我們一般比較常見的「†」。

參觀完兩座最具代表性的東正教教堂後,沿著旁邊的巷弄繼續向前。

>
沿著教堂繞出來,會看到通往城牆的入口。

科特的城牆從海岸邊堅固厚實的部份開始,一路向內陸延伸,碰到陡峭的山壁則改成之字型繼續向上蜿蜒。
整座城牆綿延4.5公里,從9世紀一直蓋到19世紀,總共蓋了一千年。
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在17到18世紀威尼斯統治時期所建。在高一點的地方有做聖母瑪利亞教堂,
最高點海拔260公尺處則有聖約翰堡壘。

>

旁邊牆上有清楚的路線圖,三種不同的顏色黃色、藍色、紅色,各有不同的景點,所需要的費用也不同。

領隊說等等自由時間有興趣的可以自己自費上去,當然,這是被太陽曬到腦傷的人才會幹的蠢事……
哪有那個多美國時間去爬山啊?

說著說著,旁邊出現一男一女兩位穿著運動服的洋將,他們在幹麻?

難不成他們想把房子推倒?就說太陽會把人曬到腦傷吧!喔!不是,原來他們是在熱身。看來真的有人會去拼攻頂ㄟ。

>

>


回到了鐘塔前,導遊的解說告一段落,當然要來和他合照一下。話說,我一直覺得他好像是Guy……

結束了導遊在這裡的解說,領隊給我們一些時間自由活動,也讓有興趣爬城牆的人可以開始出發。
當然,不會有那種人類。
正當我們還在計畫等等的行程路線時,旁邊巷子衝出一群手持布條抗議的隊伍,
好像是某個人權還是婦女團體在向政府請命或抗議。

來這裡旅遊還有機會看到這種場面,也算是額外的收穫。

自由活動第一件事,就是去旁邊的郵局,把昨天寫給兒子的明信片寄出去。


長大後一定要拿出來和他分享,這段他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旅程。

話說給的時間其實很短,再加上太陽真的很大,所以大家幾乎都在武器廣場和鐘塔這附近晃晃而已。
不是躲在陰隱處,就是跑到紀念品店裡吹吹電風扇或冷氣。

這是城門裡的山寨版真理之口。聖母子雕像旁分別是兩位守護神St. Tryphon和St. Bernard。

最有趣的就是旁邊那張穿著傳統服飾的人偶。因為城門口就有一位老爺爺穿的跟玩偶一模一樣。

不仔細看會以為老爺爺在這裡休息。不過老爺爺的工作除了引導交通,
有時候還會幫忙搬運行李或介紹旅館,看來應該賺很大。

眼看集合時間還沒到,大家卻都已經到齊,因為實在太熱又沒地方去,
領隊便決定提早收兵,率眾吃午餐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ai-En Huang 的頭像
    Huai-En Huang

    神的孩子~全才Joshua

    Huai-En 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