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待在英國的最後一天,主要的行程就是倫敦市區的幾個重大景點。
一早我們便來到了世界著名的「大英博物館」,
最近幾次歐洲行,領隊或導遊都會說待會兒我們將參觀的是世界三大XX館,
有的說美術館有的說博物館,說實在我也很好奇到底是哪些
?網路上一下有世界三大美術館,一下又有世界三大博物館,也不知道哪種說法是真的,
不過我認為最可信的世界三大博物館,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羅浮宮以及英國大英博物館。
而世界三大美術館,則是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以上是我個人經過資料查詢後的簡單判斷,當然有可能是錯的囉!
前往大英博物館的途中,會先經過旅館旁的海德公園,據說不少團友一早就爬起來去公園散步,
只能說昨天玩太晚,所以今天小宇宙燒完了。
海德公園是倫敦市區最大的公園,佔地360英畝,亨利八世起一直都是皇室御用的公園與獵場,
直到詹姆士一世才將此處開放為公共場所。海德公園最為人稱道的就是著名的演說者角落(Speakers’ Corner),
每逢星期假日就會有民眾腳底踏著肥皂箱,針對時事高談闊論著自己的想法與見解,
這也是正是英國身為民主國家最棒的象徵!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小學五六年級時曾經造訪過,
印象最深的就是英國人把世界各地的文物都搜刮到自己國家,
有的連整個城門都給搬了回來,還有木乃伊等埃及、巴比倫文化產物。
大英博物館起源於1753年,本來是由一位英國醫生、植物學家兼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
為了保存自有的收藏品而建造。1753年斯隆爵士去世後,根據他的遺囑將所有的收藏都捐贈給國家,
國家也陸續用發行彩券的方式購入更多的珍貴收藏品,外加殖民時代英國號稱日不落國,殖民版圖遍及全世界,
所到之處搜刮的珍貴古物,更是讓博物館的館藏不斷豐富,1759年正式對外開放。
早期的大英博物館傾向於收集自然歷史標本,畢竟創始人是個植物學家,
到了19世紀初由於蒐集的考古文物愈來愈多,礙於空間的限制,1880年館方將自然歷史標本與考古文物分離,
規劃大英博物館專門收集考古文物,而其他如書籍、手稿等資料,則存放於新規劃的大英圖書館內。
>
>
上次國小來的時候,裡面還沒有這個圓頂天棚,完工於2000年,總共用了2346塊三角形的玻璃,
身後的圓柱形建築物,即為大英圖書館閱覽室。
今天整天的倫敦行,都有一位女的Local Guide為我們解說,趁著領隊去拿簡介DM的時間,
我們便先去廁所外加紀念品區逛逛,看到了好多小時候就在賣的木乃伊鉛筆盒、文具等等,真是令人懷念。
不過由於記憶體容量快要撐不住了,所以只能強迫自己省著點拍,
有時還得邊拍邊刪前幾天比較不重要的照片,心痛啊!
可能是因為夏天所以拍照的機會變長變多,一不留神記憶卡就要爆了,
只能說下次一定要帶足夠的記憶體才是!
大英博物館最甘心的地方,就是完全免費,當然如果需要語音導覽的話,還是要另外付費租用的,
不過光就門票不用錢這點,就讓我覺得很棒,
等於政府提供了一間免費的歷史教室,讓想要認識歷史學習新知的人,能夠有一個無負擔的學習機會。
大英博物館總共分為十個分館,分別是古近東館、硬幣和紀念幣館、埃及館、民族館、希臘和羅馬館、日本館、
東方館、史前及歐洲館、版畫與素描館以及西亞館,每個館都相當有看頭,所蒐集的文物也都是一時之選,
據說目前的館藏超過1300萬件,有些到現在都還沒有拿出來展覽過。
首先進入的是埃及館與西亞館,Local Guide為我們介紹了幾件比較重大的雕刻,
不過現在問我我什麼也記不起來。
>
>
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是一塊製作於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
原本是一塊刻有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V)詔書的石碑。
但是,由於這塊石碑同時刻有同一段文字的三種不同語言版本,
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後,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構,
而成為今日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
羅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時由法軍上尉在一個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建造要塞地基時所發現,
他深感這塊石頭意義非凡,因此立刻派人送到拿破崙位於開羅所設立的埃及研究所進行研究。
但在英法兩國的戰爭中,終因法國戰敗使得大批文物落入英國手中,
自1802年起保存於大英博物館中並公開展示。
羅塞塔石碑高約114.4公分、寬72.3公分、厚27.9公分,略呈長方形但實際上缺了許多邊角的平面石碑,
大理石材質製造,重約762公斤。大理石的黑色表面上刻有塗上白漆的文字,石碑的兩側刻有後人加上的文字,
其中左側為「1801年時由英軍在埃及獲得」(Captured in Egypt by the British Army in 1801),
右側則為「國王喬治三世捐贈」(Presented by King George III),
雖然這塊石碑曾在1998年時由大英博物館的古物維護專家以現代化的手法清理乾淨還原其原貌,
但上述的刻字由於也是近代人類文明事蹟的見證之一,因此被保留了下來。
除此之外,石碑底部左側也有一個小角落蓄意被保留而沒有清理,
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對照,讓人們知道清理前與清理後的差異。
>
之後參觀的古希臘區也很有看頭,著名的巴特農神殿許多僅存的大理石雕,
在1806年通通被英國的Elgin伯爵給搬走並賣給大英博物館,
也因此這些大理石雕還有另一個名稱叫做Elgin大理石雕。
當然這樣搬走人家國家的重要古物,實在是件很土匪的行為,不過英國人的說法是,
為了保護這些雕刻免於遭受戰火或風雨的侵襲,所以才移到博物館內收藏,
講是講的很好聽,不過希臘人要了好幾年英國人不還就是不還。
>>
來大英博物館,必看的還有埃及的木乃伊乾屍,當然同團的團員還是有人不敢看,我的想法是,
把木乃伊想成防腐學的產物就好,從科學的角度認識一下埃及人如何保存屍體,
以及為何要保存的歷史故事,這樣就好啦!
>
>
大英博物館真的很大,據說可以逛它的三天三夜,可惜我們的時間有限,所以只能快速、重點式地瀏覽一下。
話說這趟參觀還有個幕後花絮,就是大夥兒聽著Local Guide解說的同時,
熊熊發現有個亞洲女孩兒一直跟著我們(想聽免費的解說?!),
過了好幾個展廳終於有人忍不住開口問了她是誰?
原來她是延平高中的學生,獨自出來遊學的,一聽是來自咱們台灣的學生,
大夥兒二話不說還特別邀請她上前靠近Local Guide一點,以方便她聽解說,
只能說台灣人的人情味,真是世界第一等啊!